《中国书法一本通》任思源编
第一篇 中国书学基础知识
1.1 中国书法是高级艺术
1.1.1 写字是技术,书法是艺术
书法的基础是书写技法,书法的“技进乎道”。书法的“道”,是指书法达到了能够表现文化观念、艺术境界的水平。
书写的技法可以分为三个方面:笔法、字法、章法。
学习书法就是在审美和练习技术反复进行之中前进的。
爱美之心、审美的能力与熟练的技术,这三个方面是学习书法的三个关键,缺一不可。
1.1.2 汉字是书法之根
所谓的“六书”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
1.1.3 书法四体的源流
按书体的演变顺序来说,应该是 甲骨文、金文、 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楷书、行书。
- 小篆代表作品:“秦四山刻石”:《泰山石刻》、《峄山刻石》、《琅琊台刻石》、《会稽刻石》,传为李斯所书。
- (汉)隶书代表作品:《礼器碑》、《史晨碑》、《曹全碑》等。
- 楷书严格意义上说和真书不同,“楷书须八面俱到”,古人称卫夫人、逸少父子、欧阳率更、虞永兴、智永禅师、颜鲁公此七家谓之楷书,其余不过真书而已。楷书者,字体端正、用笔合法之谓也。
逸少父子指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,欧阳询做过太子率更令,颜真卿被封为鲁郡公。
- 小楷代表作:王羲之《黄庭坚》等。特小的楷书如蝇头,称为“蝇头书”。
- 魏碑:(盛行与北魏时期一种书体,属楷书范畴。多镌juān刻于碑碣jié、墓志、摩崖、造像、题记等石刻之上,故称为“北碑体”)代表作有《张猛龙碑》等。
- 草书:于氏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:章草、今草、狂草,故标准草书又称为第四章草书。
结构省简、笔画连贯,书写流变迅速,但不易识别。历代能书者:章草有崔瑷ài、杜度,今草有张芝、二王,狂草有张旭、怀素。
- 行书:不真不草,是曰“行书”,王羲之《兰亭序》被公认为天下行书第一。
- 飞白:枯笔偶见露白,而飞白则丝丝夹白,代表作:唐太宗《晋祠铭》、宋仁宗《赐陈绎碑》。
- 台阁体(馆阁体):土龙木偶,毫无意趣。
1.1.4 学习书法的步骤
学习书法的步骤和学者的目标相关,如果是同时兼学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,那么可以按照字体发展的源流来学习,因为“书画同源”,这样可以先把中锋线条练习过关。如果是专修书法,建议是:
- 1、学习书法可以先从楷书入手,目前通用规范汉字是用楷书定型的。
- 写楷书要先写大楷,再写中楷、最后再收敛为小楷。
- 大楷最好从颜体入手,中楷最好从欧体入手,小楷要从钟繇、王羲之的书贴入手。
- 2、学习楷书之后,再学行书。
- 3、学习行书之后,再学习草书。
学习草书,宜先学章草(等于是从草书的根源入手)。
- 4、如果想学习隶书,最好先练习篆书。
学习篆书然后学习隶书,隶书方能写得有古意。
如果是想把书法作为艺术来学,那么正草隶篆各体都要兼习,如果不这样,书法中的变化和用笔结构等道理很难贯通,书法的艺术内涵也很难得到。
1.1.5 怎样临帖
- 选贴:应尽量采用最接近真迹的精良版本。
- 临摹:先摹后临,学不纯师。
- 临:将碑帖置于近旁,观其大小、点画、结构、笔意、形势,认真仿习而写之。
- 摹:摹贴须精研细摹,点画无误,掌握特点,摸索技巧,追求笔意神采。必须一挥而就,不可重描。
摹有三法- ①满摹法:将透明纸覆在碑帖之上,笔随影走,按其曲折婉转用笔描写之;
- ②双钩廓填法;
- ③单钩中锋法。
从字的大小角度讲,临摹应从中等字开始。
格子选择:九宫格纸 --> 框临法(以画纸为格) --> 行临法(只画直行线,不画横线) --> 篇临法(无线,全靠目测定位)。
描红即取红字范本,依样描写,跟摹书功用一致,但描红本质量不高,易误入歧途,终不如直接摹写佳贴。 - 临摹古代大家书法
- 先精通一种书体
从精于一开始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,但是写得再像经典,也终究不是艺术的目标。
- 有了基础,广学百家
所谓“泛滥百家,兼收并蓄,博涉多优”:就是在已经有一家的坚实基础上广收博采众家之长,以期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,这就是出新创新了。
不从“精于一家”开始,永远打不下基础;但是如果不能泛滥百家,取众家之长,也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。
各家书法使用的毛笔用毫长度也不一样,一般来说:二王书法适用一分毫;欧阳询、虞世南书法适用一分半毫;苏东坡、黄庭坚、米芾书法一般用二分毫;颜真卿、柳公权书法一般要用到三分毫。
书法中各体有相通之处,并有互补的地方。
学习书法应力避厌倦情绪的产生,在学习过程中,不时变换范本,以调剂情绪,增加兴趣。
学习书法如能以一种为主,另外以相近的碑帖做辅助,进步就更快。法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1.2 文房四宝——笔墨纸砚
可参见:笔墨纸砚
未完待续。。。
Q.E.D.